关羽五关斩六将的传奇故事
提起三国演义,”五关斩六将”完全是关羽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其中一个。手持青龙偃月刀,千里走单骑,为了寻找大哥刘备,关羽一路过关斩将,忠义无双的形象深入人心。小时候读到这一段,总会热血沸腾,觉得关羽简直帅呆了!而那些阻拦他的守将们,天然就成了不识好歹的”反派”。但随着年龄增长,我们再回头看这个故事,是否会有不同的感受呢?
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发生在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,决定离开曹操去寻找兄长之时。曹操虽然表面上放行,却没有给予通关文书,这就给后续的冲突埋下了伏笔。关羽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,先后闯过东岭关、洛阳关、汜水关、荥阳关和滑州黄河渡口五道关卡,斩杀了孔秀、韩福、孟坦、卞喜、王植和秦琪六位守将。这段故事完美展现了关羽的武艺高强和忠义质量,但同时也让我们不禁要问:那些守将真的就该死吗?
守将们的责任与困境
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守将与关羽的互动。在第一关东岭关,守将孔秀见到关羽后,第一反应是礼貌地问:”将军何往?”当得知关羽要去敌对的袁绍地盘时,孔秀并没有立刻翻脸,而是委婉地询问是否有通关文书。这难道不一个守将应有的谨慎态度吗?两军交战之际,一名重要将领带着家眷要去敌营,任谁都会起疑心吧?
孔秀的处理方式其实已经相当人性化。他提出两个方案:要么等请示曹操后再放行,要么留下家眷作为担保。这难道不是在当时情境下最合理的变通技巧吗?然而关羽选择了第三条路——直接动手杀人。后续几关的情况也大同小异,守将们都在履行自己的责任,却由于”法度所拘”不得不阻拦关羽,最终命丧黄泉。他们真的有那么可恶吗?
英雄叙事背后的现实思索
有人可能会说:”曹操本来就打算放关羽走,这些守将何必多事?”这话听起来有理,但实际上却是典型的”上帝视角”。作为基层守将,他们怎么可能知道曹操的诚实想法?擅自放行重要人物,万一事后追责,谁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?换做是你我处在那个位置,恐怕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吧。
更值得思索的是,这些守将本可以采取更极端的方式——直接闭关锁城,彻底断绝通行。这样做虽然会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,但对他们个人而言却是最安全的。然而他们没有这样做,而是选择亲自出面与关羽交涉,试图在责任与人情之间找到平衡点。从这个角度看,这些守将其实相当尽职尽责。
五关斩六将的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或许是: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事务并非简单的对错二分。关羽追求兄弟情义值得敬佩,守将恪尽职守同样无可指责。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,如果能跳出单一视角,尝试领会各方立场,或许就能看到更丰富、更诚实的历史图景。这也是为什么”五关斩六将”这个故事历经千年,依然能引发我们如此多的思索。
